
梦斯绮招生直接对接老师
复制微信号
本文已获受权
来源:中国新闻周刊(ID:chinanewsweekly)
做者:刘丹青
在中国,有如许一个钢琴家,见识过他抚琴的人都称赞他手艺国内顶尖,并肩郎朗和李云迪。但是,你是不是绞尽脑汁也想出来他是谁?是的,即便满腹才调却名不见经传。那个仍未发光的金子,有着如何的履历呢?
沈文裕,曾经的神童、天才钢琴家,他留学德国、拜入巨匠门下,一举获得拉赫玛尼诺夫国际钢琴大赛冠军……2005年回国后,他在北京大兴区一个地下室里,单独弹着他价值126万的施坦威钢琴,没有听寡。31岁了,现在的沈文裕像做了一场天才梦......
一路来看看,与郎朗、李云迪齐名“中国钢琴三剑客”的沈文裕到底履历了什么吧。
“你完全能够当钢琴家了,德国人却要你做学生!”
“太让人寒心了…… 国内的表演,演完都有指导接见,吃饭都是上规格的!”
“他就是不懂宣传,我让他弹各人都能听懂的,他却弹勃拉姆斯。”
“不是我不让他独立,他恬逸得很,你问问他想独立吗?他不想!”
一个钢琴天才的丢失
文/刘丹青(中国新闻周刊)
钢琴上了船,出了德国疆域,入大洋,经上海,过长江,一路海运回到重庆。从此日起,沈文裕的一切都在往坏里变。
之前,他是神童、天才钢琴家,留学汉诺威,拜师凯沫林,仍是英国皇室、巴西贵族的宠儿,拉赫玛尼诺夫国际钢琴大赛的冠军。2005年回国之后,他在北京大兴区一个3层独栋建筑的地下室里,一小我弹着他价值126万的斯坦威钢琴,没有他想象中的名气,没有听寡。
28岁了,沈文裕像做完了一场天才梦。而他和父亲都不认为梦正在被撕碎。
学未成,父亲要求回国
2005 年回国之后,沈文裕在北京大兴区一个 3 层独栋的地下室里,一小我弹着他价值 126 万元的斯坦威钢琴。回国那年,他19岁。
天很阴,有点冷,沈文裕拎着箱子,站在柏林火车站的月台上。一个德国同窗逃上来,怀疑地问:你实要回中国?
他觉得难以想象。凯沫林是德国钢琴巨匠,古典音乐的权势巨子,能拜入其门下,一学4年,如许的人不多,沈文裕是此中之一。
并且凯沫林偏心他。4年里,他肄业、表演、拿奖,欧洲古典音乐的大门已经对他翻开,他正朝阿谁梦想的胜利的音乐殿堂而去,可突然他不学了,要回中国。
临走,凯沫林开着小车来接他,师徒二人去馆子里吃了顿饭,席上凯沫林仍然不舍,他对他说:“回了中国你就毁了。”他说的是中国古典音乐市场的不成熟。
沈文裕听着,很为难,游移、不舍而又薄弱虚弱,像在怕什么。之前他不如许。音乐上,没有人比他更自信了,他以至拿莫扎特自比:“巨匠死了,我就是巨匠。”
变革发作在爸爸肖元生来德国投亲的两个月内。
“若是你不回国,我就跟你妈离婚!”肖元生如许告诉沈文裕。那天父母闹得很凶,一半因为母亲:陪儿子肄业德国8年,肖元生一小我留在中国,总担忧老婆在德国“有了人”。
另一半原因是因为郎朗。那时他刚红,手艺跟沈文裕差不多,但说起名气、市场、收入,两人不在一个品级。
“你完全能够当钢琴家了,德国人却要你做学生!”肖元生不满意。儿子18岁了,也获到大奖了,还在一堂又一堂的上课,管那个、阿谁叫教师。那两三年来,父亲肖元生以每天发 1-2 条的速度,共有 1000 多首曲目发到网上,通过“钢琴家沈文裕”的微博发送。他在微博上逐条看留言,网友说想听、需要,他就让沈文裕弹。
“太让人寒心了!”肖元生向《中国新闻周刊》回忆说,一次在德国表演后,天黑透了,沈文裕本身买饭,“国内的表演,演完都有指导接见,吃饭都是上规格的!”
还有儿子签的阿谁唱片公司,他也不满意——“70年版权归公司”;至于报答,“只要1000欧”。“匪徒啊!”他冲着德律风大骂。那家公司在德国颇有名望,又是凯沫林举荐,沈文裕握着听筒,挂也不是,听也不是。
“我快不可了,”肖元生指着本身的手表给儿子看,“你爷爷死前,手表一会儿跳好几个格,我如今也是如许。”
他又指指本身的心脏,吃两粒速效救心丸,说本身不克不及再接受分居、孤单和儿子的没没无闻。
“你爸爸是个魔鬼!”凯沫林伸出双手,抓住沈文裕的头,用力揉、挤,肉痛到有些声嘶力竭:“他往你脑子里放了什么工具?我怎么才气把它拿出来?”
李斯特《第一钢琴协奏曲》
(沈文裕国外进修期间表演,估量是15-17岁期间)
5-18岁,钢琴天才之路
工具不是一天放进去的。28岁的沈文裕至今不大会与人交换、没正经上过文化课、从不带钱、不会上彀,也没谈过爱情,10年前,他第一次传闻清明节。
持久以来,专业精深、不克不及自理,是爸爸肖元生对天才的一种理解。于是在培育天才时,他也一路培育了天才的缺陷。
有人曾劝沈文裕独立,逃女人、上彀吧、出门带上钱,像一个成年汉子应该的那样。肖元生说那不成能,“天才都是不一般的,让他一般,就毁了他的天才!”
“不是我说他天才,巨匠都给判定了,就是天才!”肖元生说起“天才”的出处。
音乐人苏立华见过7岁的沈文裕,“他几乎是完美,身上显露出的那种灵气,让你觉得那个孩子即便不学音乐,学任何工具都是天才,他是一个一切意义上的高智商孩子。”
“小乖小乖的,”启蒙教师刘建平的老婆汤立君描述说。沈文裕手不大,但弹得轻盈、贴切、流利。对阅历、人生,他不懂,也没兴趣,却能越过那些,间接抵达了音乐自己。
沈文裕也感应了本身那种天然发作、流利而不受阻的工具,那仿佛来自天上:“并非说跟人家比了之后,才确定本身是天才,而是有一种纷歧样的觉得,就仿佛上天给我什么工具似的。”
上天给工具,在父亲肖元生一生里,巴望却从没发作过。
早年,肖元生的父亲被押送新疆服刑,母亲为避嫌,20年不与人来往,儿子也由“沈”改随母姓肖;日子穷,欠下300多块钱债务,肖元生从孩子起就做小工,一个月赚8毛6,记忆中总在欠账,永久还不完。
可那一次,他发现新的工具。儿子5岁时,拿一把电子琴玩儿,听到电视上的曲子,随手就弹出来了。那不是天禀是什么?
和所有不得志的父亲一样,他一会儿抓住它:“我把一辈子都赌在那上面。”
“那个才是现实,其他的都不重要。”“其他”是指肖元生本身的那些梦想,它们很不详细,但都包罗着同样的目标:高人一等。为那,他干个别、开小店、炒股票、写诗,给中南海写信,跟江泽民讨论“变革”的问题。
沈文裕不懂那些,他还小,有了钢琴之后,动不动就笑,没有理由,忍俊不由。
“莫扎特小时候也如许”,启蒙教师刘建平说。天才的表示、征兆都有了,肖元生越来越必定:“儿子就是天才。”
剩下的就是实现那一点,并从此高人一等。肖元生起头看书。贝多芬不克不及自理,生活上要爱丽丝养他;莫扎特放纵、人品差、几乎是个恶棍,但才调就在那儿;陈景润不漫谈爱情,国度给配了一个媳妇儿;片子《海上钢琴师》《莫扎特传》,他专门研究过:“天才有特殊的才气,那就决定了他们必需过一种特殊的生活。”
沈文裕5岁那一年,肖元生买来钢琴,那花掉了他大部门收入,肖元生让他学,他就学,让他练,他就练,让他跪教师,他就跪,炎天天热,就脱光了弹。
他上午学数学语文,下战书只干一件事:练琴。
9岁那年,沈文裕举行了人生第一场小我音乐会,12岁他考入德国卡尔斯鲁厄音乐学院,之后转入汉诺威大学,拜凯沫林门下,16岁时在美国洛杉矶迪士尼音乐厅吹奏拉赫玛尼诺夫《第三钢琴协奏曲》,并一举成名。
“那么困难的手艺,到了他手里变得如斯简洁明快,简易可行,十九万个音符能梳理得如斯明晰!”获奖那年,《音乐周报》如许评价说。
伦敦《礼拜三周报》也写道:“他比任何巨匠都妙,就像个天使,天然、清洁的弹奏气概几乎像一块水晶玻璃。”
豪尔、凯沫林……巨匠们争着要他。
不是所有人都有沈文裕所拥有的那些优胜前提,但他却起头羡慕他人了,最后是那种自在。
沈文裕给父亲过生父亲却大发脾性手足无措
独立,从不克不及到不想
独立,在德国时沈文裕试过一次,只要48个小时。
14岁时,在角逐时他爱上一个15岁的女孩,对方是小提琴手,意大利人。其时,德国中学风气开放,男孩女孩抱在门口拥吻,教师从不打搅,绕走后门。可母亲严重了,“谈爱情会分心,练琴时间也受影响。”母亲涂镜屏,身世农村,小学文化,和许多中国父母一样,她相信学业和爱情是矛盾的。
那次角逐,因为失误,女孩没进复赛,沈文裕母亲传闻了,跳起来鼓掌,从上拍到下:太好了!
“我恨她,”沈文裕第一次对母亲有了恶感。
17岁那年,他末于斗胆说了一次,“我此次要一小我去。”
“去哪儿?”母亲问。
“奥天时疆域。”沈文裕答。那是一次巨匠课,有两天时间,教师带着同窗,吃住一路。
“那怎么行?”涂镜屏吓坏了。一个孩子,两天,吃饭怎么办?更衣服怎么办?跟女孩好上了怎么办?临走,她强硬跟着,拎着本身的行李一路上了车。
“路上我说了她几句,不太好听,她末于受不了,半途下去了。”沈文裕回忆起本身独一一次忤逆,“那次有点独立的觉得了!”
他还记得那天天不错,湖边很静,他一小我在奥天时疆域漫步,一点儿出格的事儿没干,也没一件艳遇。但“一小我”,那足够了。
回来的路上他睡着了,4点钟上车,7点下车,他睡过了站,折回家时已经10点。母亲到车站接的他,之后的对话可想而知:“以后还要不要本身乱走?”父亲在中国也晓得了那件事。
沈文裕有时也为本身的处境恼火,他想逃进来,又不克不及,立即他能想到的现实问题把本身打败了。好比:衣服怎么洗?饭怎么做?钱带了放哪儿?怎么花?坐什么车?到哪儿下?
肖元生很满意,儿子的背叛期很短,很快就忘了独立的事。如今肖元生能够指着28岁的沈文裕,大方地说:“不是我不让他独立,他恬逸得很,你问问他想独立吗?他不想!”
“他被那个市场赶进来了!”
刚回国那阵,苏立华看着沈文裕,“那可不可。”
19岁的他完全像个孩子,个子不高,面青唇白,年龄大了,眼神却没长大,衣服是母亲挑的,一件红色摇粒绒外套,几天不换,坐下时双手放进膝盖内侧,游移而贫乏心计心情。
能说、该说的事,沈文裕频频思量后,又觉得“那个不克不及告诉你”。而不应说的话,他又随便交底、兴致勃勃。
好比那时记者采访,他说起教师,掏心掏肝。他说凯沫林不愿放他走,又毫无遮掩地说经纪公司压造他,榨他的钱。
人际上、圈子内该有的分寸、隐讳,他一律不懂,也无处进修。在德国粹琴时,母亲就曾为了200马克,跟凯沫林闹过不快。
回国前,莱比锡请沈文裕表演,出场费是700马克。表演是凯沫林介绍的,主办方是凯沫林的伴侣,“少于900马克我们不去。”涂镜屏还价。
凯沫林觉得为难,仍是文裕想想觉得欠好,仍是去了。角逐完毕,一个大高个儿的德国女人上来,摊开手,9张钱,一张一张摔给沈文裕:“你不是要钱吗?给!”
“我很忧伤”,凯沫林对他说,“你不要怪他们压造你,你仍是蚂蚁,他们在你身上盖张纸,你就从纸下面爬过去,等你成了大象一样的人物,再把纸掀翻”。
“我不是蚂蚁,我是山君!”年轻的沈文裕斗气地说。
那时,巨匠的出场费一般在3万~7万欧元之间,沈文裕只要700欧元~900欧元,可他觉得“我的吹奏已经是巨匠程度了”。
回国后,有几个经纪人陆续跟肖元生都谈过,“别埋怨本身教师”“别在采访时说同业欠好”“别在网上回击那些口水”“把你们本身阿谁微博账号关掉吧”。
肖元生觉得那些建议好笑:“一场音乐会都没摆设上,就要把我们管起来!”
他照样一天8小时挂在网上,运营一个名叫“钢琴家沈文裕”的账号,碰到好评,马上转发,碰到攻击,他开足火力,对骂。
经济人走了一个又一个,“不给摆设音乐会!”“让他独立”“忽悠人”“管着我们!”肖元生埋怨着说。
没有平台,不懂宣传,又与经纪人反面,回国后,沈文裕一度没有表演。
在爸爸的摆设下,他一次又一次地参赛,什么规格都去。一次角逐后,一个评委不由得了:stupid!(愚笨)
那是说他的吹奏。手艺太好,也看得出他很想让评委发现那一点,因而他弹得有点儿卖弄。他以至超时了,评委不想再听下去。
“许多时候,他不是在想音乐,而是在想本身能表示出如何惊人的手艺,速度的改动十分随意,”评委埃尔顿先生说,“他的才气在所有选手之上,可他的表示让人绝望,良多处置以至让人觉得冲犯。”
那一次,沈文裕激怒了所有评委,不是手艺,是那种企图。
一次,在飞机上,苏立华碰着沈文裕,对他说:“音乐和技巧,你要权衡啊。”沈文裕一楞:“你说的权衡是啥子工具?”
此前在同凯沫林肄业期间,一位美国教师曾暗示要收沈文裕,沈文裕考虑过,最末回绝了。但那“考虑”冲犯了凯沫林。他大叫,“不忠!不忠!”师徒间就此有了芥蒂。圈子里,沈文裕成了一个禁忌。古典音乐圈的权势巨子周广仁,对沈文裕的天禀多年来连结缄默,不做评价。
“他就像在一个市场卖菜,却总说他人的菜欠好,有农药,就本身的更好,天然肥、有机的,你们不要买他人,买我的,”苏立华说,“成果是,他被那个市场赶进来了。”
“我想带文裕去爬珠峰、泡酒吧。”苏立华问肖元生,“要不,你们让他独立,或让他跟我住几天。”
“不靠谱!”苏立华一走,肖元生大骂:“爬珠峰、泡酒吧,上他家里住,绑架啊?”
那两三年来,父亲肖元生以每天发1-2条的速度,共有1000多首曲目发到网上,通过“钢琴家沈文裕”的微博发送。他在微博上逐条看留言,网友说想听、需要,他就让沈文裕弹。
拿着24K金饭碗要饭
如今,沈文裕比刚回国时更缄默了,9年间,凯沫林逝世,他也长大了。名声却没起来。
回国9年,表演很少,一年十余场,邀请方多为三线城市的琴行,出场费每场3万元,那是通俗钢琴专业人士的价格(李云迪在音乐厅吹奏起价在50万,郎朗则是70万~90万)。
“他就是不懂宣传,我让他弹各人都能听懂的,他却弹勃拉姆斯。” 站在家里最值钱的百万钢琴斯坦威旁,肖元生高声地为儿子的将来提议,他始末嫌曲目不敷通俗。
《中国新闻周刊》去采访那一天,沈文裕正操练久石让的《天空之城》(宫崎骏同名片子主题曲),肖元生为他录完像、试听、挑选、上传到网上,一首曲子常录30遍以上,挑选出更好的一次,又要花3个小时。
为什么弹那些?因为“网友点的”。肖元生说。他在微博上逐条看留言,网友说想听、需要,他就让沈文裕弹。
那两三年来,他以每天发1-2条的速度,共发了1000多首曲目到网上,通过“钢琴家沈文裕”的微博发送。他在2013年起头被媒体存眷,也是因为网上那数量庞大的自传钢琴吹奏视频。可每一条的转发、评论量不超越30。
那一切都在他们租住的一个三层独栋小楼的地下室里停止,那里维持着19.9度的温度,59.4%的湿度,因为对斯坦威更好。独一一扇小窗不敷一平米,下战书4点阳光落下后,房里阴、寒、湿、冷。
“如许会把本身做低,让人笑话的!”伴侣曾劝阻,说急了,话也很重:“那是拿一个金饭碗,24K足金的,去要饭啊!”
肖元生不在乎。沉寂多时,如今只要儿子能被听到、看到,他不在乎任何体例。
20年了,从发现儿子的天才起,肖元生就放下工做,炒股为生,持久的孤单、隔断、不得志,也坏掉了他的身体。
“我有抑郁症、狂躁症,”他说。
“诊断了吗?”“我本身晓得”。
“文裕晓得吗?”“我不告诉他”。
58岁了,他有时神志不清,“他们要整我,”他小声对记者说,指着海角论坛上骂沈文裕的话。
“谁?”“那些高层。”
“高层为什么整你?”“文革啊!那就是一场文革!”
然后他哭出来:“整我能够,整沈文裕干什么呢?”
师母汤立君不安心沈文裕,经常来看看他,她是那一家为数不多的客人。白叟70多岁了,白血球不断在削减,大冬天穿戴羽绒大衣,拎杯水,从北京西边海淀,上地铁向东,转大兴,2个小时车程到亦庄,进门抱抱沈文裕,大笑、筹措,还捣点乱。
她是成心那么干的,“那家里没有一点儿诙谐、一点儿温暖。”
沈文裕的话越来越少了。有时,他会弹一些感性的曲子,恬静而不炫技的,好比《钢琴课》里的主题曲 《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》。
那是一个哑女的故事,钢琴是她独一的表达,后来她失去一只手指,再之后,她把钢琴沉入海底,选择了曲面现实。
有时,他也弹弹贝多芬的《月光》,“那首曲子是贝多芬他杀前写的,写着写着不想死了,那首曲子能够把人定住。”
“你有过那念头?”记者问他。
“我不克不及死,”沈文裕看看天,“上天给我良多工具,我死了,对不起天主。”
沈文裕参与《中国梦想秀》
沈文裕固然拥有足以与郎朗、李云迪比肩的钢琴吹奏实力,却远远没有郎朗和李云迪的出名度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,是从小父母包揽了他的一切,沈文裕需要关心的,就只要抚琴罢了。
久而久之,沈文裕成了钢琴中的天才,生活里的“痴人”,除了抚琴之外,对其他的一切都一无所知。听过沈文裕音乐会,喜欢沈文裕的乐友们,也因而时常在网上漫骂他的父母,说他们把沈文裕关起来,藏匿了他。
看完了那边文章,不管做为琴童,仍是家长,相信各人都能产生良多的感到。沈文裕参与《中国梦想秀》那个节目次造已经两年有余,至今他的梦想仍未被点亮,仍是一块没有发光的金子。他的故事,应该成为每一个琴童家庭的借鉴。
——END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