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的资料
1、孔子的资料简介20字 孔子: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, 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 春秋时期中国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、政治家。 孔子(前551年-前479年4月11日),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时期鲁国陬邑(今山东省曲阜市)人,祖籍宋国栗邑(今河南省夏邑县)。父叔梁纥,母颜氏。
2、孔子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―公元前479年4月11日),子姓孔氏,名丘,字仲尼,祖籍宋国栗邑(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),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(今山东省曲阜市)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,晚年修订六经,即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。
3、鲁哀公2年(孔子59岁),孔子离开卫国经曹、宋、郑至陈国,在陈国住了三年,吴攻陈,兵荒马乱,孔子便带弟子离开,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、蔡交界处,派人去迎接孔子。
4、孔子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--公元前479年4月11日),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末期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)人,祖籍宋国栗邑(今河南夏邑),中国古代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。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,倡导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
5、孔子名丘,字仲尼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—公元前479年4月11日)。孔子逝世时,享年73岁。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,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。晚年修订六经,即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。
姓曾的名人哪些
1、曾公亮 曾公亮,字明仲,号乐正,汉族,泉州晋江人。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,刑部郎中曾会次子。曾公亮作为北宋政坛上的三朝元老,影响力极大。早年即有变革之心的他,不但在王安石变法中大力举荐王安石主持变法大局,而且在变法过程中还给予王安石相当程度地支持,这对变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。
2、曾国荃(1824—1890年),字沅甫,曾国藩的九弟,湘军主要将领之一,因善于挖壕围城有“曾铁桶”之称,官至两江总督、太子太保。咸丰二年(1852)取优贡生。咸丰六年(1856),攻打太平军“有功赏“伟勇巴图鲁”名号和一品顶戴。同治三年(1864),曾以破城“功”加太子少保,封一等伯爵。
3、曾参:春秋末期鲁国人,世称「曾子」。相传著述有《大学》、《孝经》等儒家经典 曾万:汉代镇南将军。曾文辿(曾文迪): 唐代风水大师。
4、姓曾的名人有:曾子:即曾参,是孔子的弟子,以孝著称。曾巩:北宋文学家、史学家、政治家。既勤政,又务实,而且凡事能从实际出发。曾国藩: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。曾纪泽:著《中国先睡后醒论》,主张“强兵”优先于“富国”。曾国荃:历任陕西、山西巡抚,署两广总督。
“曾点言志”是什么意思?
1、”孔子说:“说说有什么关系?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。”曾点说:“暮春三月,穿上春天的衣服,约上五六人,带上六七个童子,在沂水边沐浴,在高坡上吹风,一路唱着歌而回。”夫子感叹说:“我欣赏曾点的情趣。
2、子路三人离开后,曾皙好奇地询问孔子对他们的看法,孔子解释:“他们只是陈述各自的梦想,没有对错。子路虽然有勇武之心,但治理国家需要的不仅是勇,更需礼法的智慧,所以他被我微笑以示提醒。冉有虽志在民生富足,但他也明白礼乐的重要性。公西华对礼乐的尊重,正是国家治理的基石。
3、所以曾点短短一句话兼顾了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任何时候都可以自得其乐。这种志向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,一种生命情调,是就人的生命而论,而不是将人视为一种工具、手段来使用。
4、曾点说,我个人的愿望与其他们有所不同,我只求能够在春暖花开的时候,携同六位志同道合的年轻挚友,加上有七个少年童子,一起穿上舒适合身的衣服,走到鲁国的沂水之滨,或戏水畅泳,或纵情歌唱、跳舞、弹琴、饮酒。那麽,我就觉得非常满足了!孔子认为曾点的意境很高,思想出尘,不落俗套。